close
【文/黃亞琪】 http://mag.udn.com/mag/newsstand/storypage.jsp?f_ART_ID=79826今年上半年最耀眼的「國片之光」《練習曲》背後,是對人生有夢的中年導演,與美商影業巨擘的偶遇,讓原本連排院線檔期接受商業檢驗都打算缺席的一場造夢「練習」,竟衝出了2007年上半年國片票房奇蹟,同時帶動全台單車環島風。
藉由聽障青年騎車環島的過程,走過每一個城市,珍惜每一段機緣,帶出人生裡可能會遭遇的「未竟」情節,也實踐了中年導演的夢想。(圖/陳懷恩提供) 在沒有大卡司及神奇特效下,「最老的新銳導演」陳懷恩與監製楊麗音這對影壇夫妻,拍攝《練習曲》的動機為何?票房開出紅盤經歷了哪些曲折旅程?它的成功,看似國片之喜,卻也無意中點出國片的深沉悲哀,這又從何說起?鏡頭從台灣第一道曙光--台東太麻里--開始;對於長期與侯孝賢導演合作,且以《悲情城市》一片入圍金馬獎最佳攝影師陳懷恩來說,此刻也是他跨入劇情片導演的起點。緣起:有些事情現在不做,以後就不會做了!「還有人稱我『楊懷恩』哩!」陳懷恩苦笑地說。很顯然地,即便身為國際大導專屬攝影師,並擁有長達22年電影經驗的他,身上所散發的光芒仍遠不如金鐘獎影后太太楊麗音。但只要在電影界,說起侯孝賢的《悲情城市》、《尼羅河女兒》、《好男好女》、《再見南國》等片中,如說故事般的長鏡頭運鏡,都知道是出自陳懷恩之手。2005年,以故宮博物院為場景,導演鄭文堂用蘇軾的《寒食帖》串起了關於時間、記憶、一些流離與情感的故事《經過》,則是陳懷恩較近期的影像作品。1959年出生的陳懷恩,儼然是台灣電影工業起落的見證者。畢業於世新印刷科的他,從場記開始,一路歷經助導、燈光、美術、攝影和製片等工作。走過台灣電影工業「最好的時光」的1980年代,以及1990年代錄影帶盛行和好萊塢影片大舉入侵的低迷,他選擇在國片整體市場占有率低於1%的極劣勢環境中,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片《練習曲》。《練習曲》的緣起,是陳懷恩2004年在出外景的路上,遇到一位崑山科技大學的學生阿財,他背著吉他、騎著單車要環島。陳懷恩問他為什麼?他說,「有些事現在不做,以後一輩子都不會做了。」而因為這簡單卻有力的一句話,成就了《練習曲》。由於國片市場式微,被迫轉戰廣告片的陳懷恩,經過8年「人被物質化」的洗禮,聽到這句話心頭一震。陳懷恩表示,一般人想到騎單車環島,所思考的不只是路線問題,更在意裝備、安全、食宿……,總得等待一切齊全才出發。可是這個少年什麼也沒多想就上路了。那天後,陳懷恩也開始思考,在自己已近半百的人生中,「哪些事是現在不做,一輩子也不會做的?」縱使在電影圈打滾22年,攝影成績也不遜色,但執掌導演筒,是他認為的「未竟」之事,也是對於自己獻身電影工業的一個交待。他的決定很簡單--就拍「阿財」的故事好了。上路:他的「五不」宣言在類型上,他先用排除法,屏除台灣習慣的社會寫實片,以及近一年來盛行的鬼片和同志片,嘗試走上自己的「旅行電影」。有感於新聞媒體的羶色腥以及社會亂象,陳懷恩為《練習曲》設定了「五不」:「不暴力、不犯罪、不色情、不抽菸、不要有壞人」,揚棄謾罵衝突,希望利用看似無關的情節和視覺美學的技巧,拍出一部適合闔家觀賞的電影。於是,電影開拍。47歲的陳懷恩因為陌生年輕人一句話的啟發,找到了自己中年愁思的出口。「2006年的台灣,蠻重要的。」其實從2005年7月開始,進行片中景點復勘記錄時,才發現自己心中希望拍攝的景點都已經面目全非了。嚴重的颱風,以及海岸本身的侵蝕現象,短短一年時間,台灣就已經不一樣了,因此除了實現自己執導電影的中年夢想之外,眼見身處土地「生病」的警鐘也加速他的影像紀錄進行。另一方面,他認為地理上的邏輯,應該有人生的意義境界可做對照。例如從高雄出發,經屏東,台東逆風環島,放入紀念日治時代宜蘭「愛國」女童的「莎韻之鐘」歷史典故、置入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影像故事、西濱海岸的生態問題……等等,這些看似熟悉的旅途片段,其實暗藏著陳懷恩想誘導觀眾思考島嶼的歷史、環境生態、當代社會議題的用心。【本文出自《台灣光華雜誌》八月號】
原來練習曲是因為一個大學生說的話,
才有這部片出現的啊~~
這部片現在還是沒看,再說吧..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